王芬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、博士,材料物理化学学术带头人,博士生导师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,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。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、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
记者:耀州瓷目前在国内外瓷器界有多大的影响力?
王芬:耀州瓷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古陶瓷方面,上世纪80年代耀州瓷在第三次发掘过程中,发现了大量烧造年代系列完整的器物和标本,系列发掘报告的出版,犹如展现出一幅陶瓷器断代图谱,这对于其它传世或零散出土的古陶瓷断代研究具有指导意义,因此,国内外古陶瓷文博、考古等方面的研究,多把古耀州瓷作为范本使用。
耀州瓷大规模发掘后,使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一些中国青瓷得到认知或正名,由此人们认识了过去鲜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耀州瓷真面目。一些精美的贡瓷、外销瓷质量之高、做工之精良极为罕见,由此引发了国内外文博、考古、陶瓷界的研究兴趣,随之耀州瓷展、
耀州瓷研讨会、耀瓷参观团等活动热极一时。
记者:作为耀州瓷专家,您认为耀州瓷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主要在哪些方面?
王芬:说到发展,我更愿说发展铜川陶瓷,而不是耀州瓷,因为你可以把白地黑花、铁锈花甚至酱釉、铁红等艺术称为耀州瓷,但不可能把今天生产的地砖、日用白瓷、兰花瓷等统称为耀州瓷吧。
发展艺术瓷,铜川的优势一是传承的耀州瓷技艺,二是当地的自然资源。毋庸置疑,耀州瓷的制作工艺、装饰方法以及风格特点,为今天铜川发展艺术瓷打下了宝贵的基础,可以说是入门教课书,也成为铜川艺术陶瓷的亮点之一。
《矿产资源普查、预测、开发可行性研究分析与综合利用经济评估实用手册》(2006,中国矿业大学编著和出版)中介绍,高岭土陕西富集区,储量占全国的29.3%。铜川地区陶瓷粘土和高岭土储量近12亿吨,优质紫砂土原料近3亿吨,你可以说铜川能用于化妆品、造纸业等使用的高白高品位瓷土有限,但发展陶瓷的资源在全国来说也是极其难得的。艺术陶瓷、装饰用瓷多讲究的是特色,这种看似杂质多,色不白的陶土,即使是小矿源,合理开发利用将是自己特色的基础。
要说劣势,硬件上应该是经济基础薄弱吧,没有大规模的投入,也就没能发展起来有规模的产业。现代一些高端产品,必须用高技术设备才能实现,没有高投入是没法实现的。例如现在的大规格抛光瓷砖压砖机压力已达7000吨以上,你用几百吨的压机当然生产不出高密度大规格的瓷砖来。
另外,观念上不够开放,对陶瓷的认识多局限于耀州瓷。要把铜川发展为规模化的陶瓷基地,应该发展多种陶瓷品。
记者:相比近年国内外陶瓷行业一路飘红,耀州瓷为什么显得不温不火?
王芬:我个人认为是规模太小,品种单一造成的。现在的耀州瓷生产,多还是手工作坊式,有像样的订单也没能力拿得起。企业规模偏小、市场应变力不强、核心技术缺少。产品单一而且更新较慢,市场应变能力差,不能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、风俗,开发差异化消费产品。也许有人会说,上了规模,销路在哪里?仅看短短几年时间内,多家外地建筑陶瓷企业落户宝鸡、咸阳,日产上万平方的生产线一条条建成投产。再看看西安的大明宫、大雁塔、家世界等建材市场,国内陶瓷企业在西安大型又豪华的销售门市,陕西的陶瓷消费可见一斑,而这些陶瓷产品却大多来自外地而非本省。
记者:耀州瓷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成功后,下一步您认为耀州瓷的发展该何去何从?
王芬:地理标志是保护原产地商品的有效措施,申报成功将能更好地保护耀州瓷知识产权、产品声誉、质量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。但发展今天的耀州瓷,保护只是做了第一步,“发展才是硬道理”。这里所说的发展耀州瓷,当然不是仅指仿古耀州瓷,而是今天的陶瓷生产。时代发展到今天,一味强调古耀州瓷的特色、风格,那只是模仿,只能永远局限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水平,对于仿古瓷来说是必要的,但对于发展陶瓷业来说是行不通的。一个产业,一个企业,要讲规模效益,要多元化发展,要与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、审美情趣接轨,不是靠过去古人创造的声誉和一个现在的绝活就能带动的。
现在的陶瓷品可以说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从道路、地面、墙面、屋面、厨房用具、日用器具到居家装饰、楼堂馆所、公共环境装饰、净化到美容、美发以至服装等,都用到陶瓷,从来没有像现在人们对陶瓷的需求如此广泛过。所以,铜川乃至陕西,发展陶瓷大有可为,具体到铜川,建议几点发展思路如下:
(1)结合地区的资源优势、人才优势、地理优势、文化优势等,多元化、规模化发展陶瓷业,而不只是艺术瓷一枝独秀;
(2)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在当地建厂,从生产、管理、标准、经营方式到经营理念等多方面产生示范作用,以高起点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甚至家庭作坊全面发展;
(3)以优惠政策吸引陕北等地煤、油业闲置资金注入陶瓷业,或以联营方式解决财力、人力、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足;
(4)建立并扶植规模化的专业型工厂,如原料加工、燃料供应、窑炉机械公司、销售集散公司等,形成陶瓷产业链,走出过去小而全但技术却不精的模式。